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18位博士共论我国减灾与风险管理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12-2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近日在成都举办了小规模高层次的第13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成都山地所刘希林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的许强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李天宏博士分别为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北京、四川、贵州8个高校院所的1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学家,就流域水沙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及其环境效应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体系,包括风险类型和控制标准、风险识别技术、风险计算方法、风险监测预警及风险控制技术(RS-GPS-GIS模拟等),以及流域水环境及灾害风险相关规划、标准及流域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了前瞻性研究的方向与内容。不同学科的交叉与不同学术思想的讨论,不但使与会专家开阔了视野,而且也找到了彼此科技合作的结合点。

    特邀参会的成都山地所邓伟所长在讲话中指出:江河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又是现代文明集中展现的区域,特别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带。然而,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陆地表层过程,其强度远远超过了数千万年的变化过程。江河流域的水沙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流域人类活动产生的强烈干扰,以及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影响,是流域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信息之一,也是表征陆地表层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研究以山地灾害过程为主的陆地表层物质运移规律、强度,以及多尺度生态与环境效应,对我国江河流域治理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从与会专家展示的最新科研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及其防治、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博士们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以下呼吁:以研究实力雄厚的相关单位为主,尽快制定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界定、预警及防治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范;在制定西部山区城镇与交通干线的规划时,应特别关注处于休眠状态下但孕育重大灾难的低频泥石流滑坡的研究与防治;重大工程事故越来越频繁,给公众造成的威胁与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亟待加强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风险评估、动态风险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显得格外重要。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382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
单位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编: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