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科院院士杨乐:建“人才大国” 欲速则不达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4-03-17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科教界急功近利的倾向已给人才培养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他呼吁,国家在人才培养与建立科研评价体系的工作中,要遵循客观规律,拒绝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中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

    杨乐认为,当前高校已是多年连续扩招,研究生人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人们总希望科研及人才的培养也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同,在短期有大幅度提高。可事实并非如此,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有害科研和人才培养。

    他举例说:“现有的科研计划往往要求课题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某项任务、指标,可是基础研究是在探索未知,人们对未知世界无法预计,怎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能达到某某要求呢?同样,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才可以毕业(有的必须在SCI期刊上发表),可是谁能保证研究生一定具备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的能力呢?”

    “为了应对考核和汇报,有些研究人员将大部分时间放到写计划与汇报上而很难顾及科研。为了发表论文,研究生也只好选容易做的小题目,拼凑论文,个别甚至抄袭、作假。”

    “另外,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也不科学,SCI论文质量相差悬殊,有的甚至被称作垃圾。用简单数量统计来评估科研工作和人才的能力对我们的国家危害很大!”他说。

    杨乐说,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不仅影响高等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也存在此类情况。“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来说,在国外,只是一部分中学生参与奥赛,将其作为课外兴趣,而我国许多中小学几乎把其当作重要课程之一,教给学生对付奥赛题目的技巧以获得比赛奖励,可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未必在其中有所提高,反而增加了课业负担,让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

    杨乐说,“我们能在国际奥赛中屡屡得奖,可这几乎是在用我们强化训练后的‘职业运动员’对抗人家的‘业余运动员’!”

    他说,人才只有在符合其志趣的位置上才能促进其成长,发挥其才能。现在有种不好的倾向——研究拔尖的人才可能被从科研岗位调到管理岗位,去做“官”。其实,这种做法并不一定能发挥专业人才的才能。

    杨乐认为,这是“管理岗位上的‘官’高于专业人才”的想法在作祟,受这种想法的影响,科研人员在学术上做了多少贡献不被重视,可是当了什么样的官反而被重视!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还是应保证他们在黄金科研年龄阶段施展自己学术上的才华!

    “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良好氛围,待遇公平十分重要。这些年有些单位在引进留学人员归国时,给予的待遇往往过分地高于国内人才。留学人员在国外居留多年后回国,应该给予适当照顾与关心,但不应与国内同等人才有十分悬殊的差别,否则将使得国内人才有挫折感,以为非出国‘镀金’不可”,他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主要还必须由自己培养。”

    杨乐认为,要将中国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但只要上面提到的全民、专业、拔尖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有积极的发展,国家配备稳定的政策,经过20~30年的发展,中国的人才将有很大改观。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382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
单位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编: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