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成都生物所“岷江项目”课题组获“四川省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先进集体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5-01-11


    日前,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民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共同发文,表彰成都市卫生局等38个单位为“四川省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先进集体,成都生物所“岷江项目”课题组获此荣誉。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简称“岷江项目”。“岷江项目”课题组是由一批年轻的研究员、博士、硕士等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群体。项目组成员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东缘和川西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恢复生态,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科技创新来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在岷江上游地区,建立了2大系统(恢复系统、支撑系统)、亚高山、中山、河谷3段示范区,构建了3大类8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试验示范技术体系11套;建立示范区2万多亩,推广面积5万多亩;筛选并繁育42个乡土树种优质苗木,共3050万株,总结出40余个树种的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在茂县、理县、松潘等地建立了130余亩植被恢复与优良经济植物的繁育基地,草种基地400余亩,采集和筛选的植物种类达200余种,推动了生态建设工程的思路从简单造林转变落实到生态功能的提高。试验示范区造林苗木栽植成活率达到95%,保存率达到90%,分别比示范前提高了25%和20%。

    通过试验示范,新型的技术和模式初步得到推广,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正在扩大,核心示范区耕地平均复种指数达220%以上,常年地表植被覆盖度达到90~100%,水土流失得到较好控制,在试验区出现了山清水秀的新景象。大沟流域示范区植被恢复的良好状况曾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项目组始终以提高农牧民生产力、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科技推动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产业化。例如,在松潘地区,引进和筛选优质瓜果蔬菜品种59个,建立了露地地膜、简易大棚、高标准大棚栽培等配套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及培训进行了推广,极大地缓解了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松潘黄龙对外来蔬菜水果的依赖,改变了该地区农民过去靠单一种粮的局面。建立了果园反季节蔬菜复合农林模式示范区1600亩;布置葡萄15万余株,安排种植面积460余亩;营建枇杷、血李、冬枣等经济林30多万株;完成种植园生产→果酒(葡萄酒)酿制→副产物加工→观光农业的课题产业链设计,产业化工作已由企业来接手在汶川、茂县等地实施;为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无公害果蔬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管理技术规程(SOP),目前已有11个蔬菜品种通过绿色认证;无偿提供技术,帮助茂县建立制药企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成为地区的重要企业。

     通过新技术指导,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高。与传统种植业相比,每亩增收3222~5000元。据初步估算,试区农民在技术标准指导下生产的蔬菜和瓜果,其人均年纯收入平均可提高25%左右。试验示范区农户的粮食收入比重从占农户经济收入的30-40%降低到10-15%,而示范区经济作物(果蔬类)经济收入增收50%。据初步测算,采用中山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综合技术,造林成本可减少20%。在草地工程建设方面,由于采用了生物围栏和免耕种草技术,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围栏和人工种草技术相比,平均每亩可减少建设投入4.5元,试区平均每县一年即可减少投入325万元。

     项目组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两年来,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1人获全国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人获中国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得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等。项目组获得“全国老区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团省委、省民委、省青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382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
单位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编: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