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ICIMOD)“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在成都召开项目启动会。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吕群燕、ICIMOD战略小组负责人阿伦·巴克塔·什雷斯塔(Arun Bhakta Shrestha),基金委国际合作局项目主任荣念赫,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董麒研究员,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国际合作处四级调研员王蔡君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以下简称CNICIMOD)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苏立君主持。
阿伦·巴克塔·什雷斯塔代表ICIMOD衷心感谢基金委及中国伙伴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合作项目的遴选和启动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围绕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八个成员国共享资源与分享知识,同时也共同面临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他表示,ICIMOD将在本次合作中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并做出应有的贡献,共同努力推进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荣念赫表示,喜马拉雅地区是开展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的最具典型性和创新性地区,也是进行生物多样性、地质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系统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构建喜马拉雅地区及其下游社区和环境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基金委和ICIMOD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下共同支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希望中国研究机构、ICIMOD及其成员国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能通过实质性合作,共同开展与喜马拉雅山区人民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喜马拉雅地区创新性研究的资助效能。
董麒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本次获资助的五个项目组表示了祝贺。他指出,中国科学院与ICIMOD开展了长达四十年的合作,双方始终致力于持续性地促进交流、增进合作,并就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达成了深度共识。他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各合作方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谋划一系列重要活动,不断强化联合研究,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长江大学陈宁生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董世魁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刘巧研究员、兰州大学龙瑞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孙中昶研究员分别就“跨喜马拉雅经济走廊滑坡型多灾种形成机制与韧性社区构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草地畜牧业转型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耦合水源物源动态的印度河上游冰川灾害过程研究”“环喜马拉雅草地植被多样性对牦牛择食特征及其泌乳性能的影响”“典型丘陵地区环境-社会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发展途径决策支持”五个启动项目汇报了项目研究内容和工作计划。
与会专家根据各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结合研究内容提出了意见建议。
苏立君代表成都山地所和CNICIMOD对基金委和院省国际合作部门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成都山地所的科研工作和国际科技合作情况。他表示,此次基金委与ICIMOD共同启动五项科技合作项目,是响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号召,面向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持续深化科学研究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他希望通过ICIMOD与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产出更多丰硕成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ICIMOD有关专家、各项目组成员及合作伙伴代表等约8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