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3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宁生研究员团队完成了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灾区泥石流特征调查,为泰宁泥石流防治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福建泰宁县芦庵坑沟位于武夷山中段,闽江上游龙潭电站坝区下游1.5公里处,为金溪左岸的一个冲沟小流域,流域面积0.44km2,流域高达差638.1m,主沟长1.05km,主沟平均比降70%。区域气候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784.2mm。流域内基岩为白垩系流纹斑岩,覆盖次生阔叶林,植被覆盖率90%以上。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查询、模型分析计算,研究团队确认了此次泥石流为稀遇低频、粘性、特大规模、灾害型沟道泥石流,其成因系沟床与坡面崩滑堆积物在极端雷暴雨作用下引发。由于流域植被覆盖率高,历史时期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古老泥石流堆积物难以识别,区域泥石流灾害隐蔽性强,以致5月8日产生了超出预料的后果。
调查认为,该沟泥石流暴发后,由于物源大量减少,今后数十年内再次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本次调查受到中英基金项目“地震山区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模型”(批准号:4151101234)资助。
池塘村泥石流灾害现场
固结的古老泥石流堆积体(最大石块直径4.8m)
流域中部粗大漂砾堵塞并溃决断面
泥石流搬运巨大颗粒堆积于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