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科普报告会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举行。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费梁研究员为该校四、五年级师生作了题为《走进两栖动物》主题科普报告。中科院成都分院四级高管李雁琴、民进四川省委社联处处长郑军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龙江路小学副校长黄晓维主持。
“卵和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这是两栖动物最重要的特征。”报告会开篇,费梁图文并茂地为同学们介绍了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发育阶段,并用数据展示了我国两栖动物资源的丰富性。费梁告诉同学们,全世界两栖动物约有7400种,我国的物种约占世界物种的6%,其物种多样性位居世界第三位。
在介绍世界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时,在场的同学们发出惊呼声。“哇,它竟然能活130年。”、“2.1米,比我爸爸还高呢。”、“65公斤,好肥哦。”同学们兴奋地交头接耳。当PPT上出现巴西金蛙的照片时,现场又掀起了小高潮。这种成蛙体长10毫米,产于南美洲巴西。不仅是南半球最小的蛙,也是至今为止已知的全世界最小的蛙。
同学们兴趣点不仅在两栖动物本身,对科研人员的野外考察也非常着迷。费梁分阶段给同学们讲述了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科考故事。翻车、猛兽、饥饿、简陋帐篷···故事里的情节要素,令同学们叹佩不已,现场掌声不断。
报告中,费梁特意给同学们播放了一张照片,是他与一位两栖动物爱好者的合影。据费梁介绍,这位爱好者是四川师范学院的老师,中学时便痴迷于两栖动物,20多年来坚持收集标本、拍摄照片。今年7月他在西双版纳盈江收集标本时,被银环蛇咬伤,昏迷了四天,醒来时无法开口说话。父母劝他不要再收集两栖动物标本了,他躺在病床上,使劲摇头晃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费梁说,搞科研就需要大无畏的精神,迎着困难而上。他在结语中引用马克思的话勉励同学们:在科学的上面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此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学部工作局成都联络处、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员会、成都市龙江路小学联合承办。
费梁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