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阔,涵盖了14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区域内地形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大、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沿线多国家地区极易受到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国际相关领域的重点科学前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在2016年正式启动了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旨在通过与全球相关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和区域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专项计划支持下,通过近五年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率领团队联合多国研究机构和防灾减灾领域专家,针对国际减灾需求分析、国家防灾减灾战略制定、地区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四大层面的防灾减灾需求,提出了四种尺度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完成了“一带一路”区域多尺度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团队系统梳理了多种典型自然灾害事件,揭示了灾害形成机理,提出了重大灾害防治技术。同时,对于跨境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多元主体协同的全周期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与技术,并将国家先进减灾技术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拓展与推广。
项目团队已将研究成果编制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图集》和《“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报告》两部中英文专著,内容涵盖“一带一路”自然和社会发展情况、灾害孕灾环境与时空格局、典型自然灾害案例以及多尺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同时,也从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关注灾害的社会效应,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项目在“一带一路”灾害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区域跨境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科技导报》2020年28卷16期对《“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专刊刊载。
在国际减灾领域,崔鹏院士团队积极打造国际减灾科技平台,举办国际防灾减灾科技培训班,推进国际减灾科技合作与交流。团队于2019年5月在北京牵头举办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近30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国际水土保持学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共同参与。联盟将致力于促进各国在灾害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减灾科技交流,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左)和《“一带一路”自然灾害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右)
“一带一路”地区自然灾害综合分区
“一带一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